时间:2024-09-24 来源:郑州商都不孕不育医院
子宫内膜异位症(内异症)和子宫腺肌病是两种不同但相关的妇科疾病,尽管它们都与子宫内膜的异常生长有关,但在发病机制、临床表现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上存在显著差异。
发病机制
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(腺体和间质)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,如卵巢、盆腔腹膜、输卵管、肠道等。这些异位的内膜组织会随着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,形成结节及包块,引起疼痛、不育等症状。其发病机制复杂,可能与遗传、子宫损伤、高雌激素血症、病毒感染及生殖道梗阻等多种因素有关。
子宫腺肌病则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,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。这种侵入导致子宫肌层出现周期性增生、剥脱、出血等功能性改变,从而引起经期延长、经量异常、痛经等症状。其发病与剖宫产、人工流产等手术的增多有关,也可能与遗传、高雌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。
临床表现
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包括痛经、慢性盆腔痛、性交痛、月经异常及不育等。疼痛可能广泛分布于下腹及其他异位内膜生长的部位,如卵巢内异症囊肿破裂可引起急性腹痛。此外,还可能伴有盆腔包块、消化道及泌尿道症状等。
子宫腺肌病的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、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。子宫常均匀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,质硬而有压痛,经期压痛更甚。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,但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等体征。
诊断方法
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腹腔镜检查、影像学检查(如超声、磁共振成像)等综合判断。此外,还可依据疼痛、不育、盆腔检查、血清CA125检测等重要指标进行诊断。
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则主要通过妇科检查、超声检查等发现子宫均匀增大或局限性隆起等特征。部分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能升高,这在监测疗效上有一定价值。
治疗方案
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(如孕激素、避孕药、GnRH激动剂等)和手术治疗(如病灶切除、卵巢囊肿剔除等)。治疗需根据疼痛、包块和不育等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个体化选择。
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(同子宫内膜异位症)和手术治疗(如子宫切除术、腺肌瘤切除术等)。此外,还可以选择介入治疗等。手术治疗需结合患者的年龄、症状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选择。
综上所述,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不是同一种疾病。尽管它们都与子宫内膜的异常生长有关,但在发病机制、临床表现、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上存在显著差异。对于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,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来明确诊断,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。